717银河优越会

潇湘职业学院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方案
日期:2020-03-06  作者: 来源:教务科研处  浏览量:3031

潇湘职业学院内部质量保证体系

诊断与改进工作实施方案

 

为推动我建立常态化人才培养质量自主保证机制,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做好我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做好质量保证的主体责任,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717银河优越会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教职成厅﹝20152),《关于717银河优越会印发〈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启动相关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司函〔2015168号)和《关于717银河优越会印发<湖南省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湘教通2016290)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在学董事会、党委行政的领导统筹下,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717银河优越会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教育部关于717银河优越会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和《湖南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湘教发201450)等文件精神,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创新创业、就业为导向,以完善质量标准和制度、提高利益相关方对人才培养工作的满意度为目标,按“需求导向、自我保证、多元诊断、重在改进”的工作方针,切实履行人才培养工作质量保证主体的责任,建立常态化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和可持续的诊断与改进(以下简称诊改)工作机制,促进我转变治理观念,提升治理能力,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使学内涵得以提升。

  二、目标任务

通过建立常态化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机制,完善各项内部质量标准设置,健全各项质量保障制度,落实各级各部门(处室)人才培养工作质量保证责任,构建基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平台的网络化、全覆盖、具有较强预警功能和激励作用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实现学内部治理能力、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改进和全面提升。具体任务是:

(一)完善学内部质量保证体系

以自我诊改和上级抽样复核为手段,建立和完善学在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不同层面的自我质量保证机制。

1、学成立以长为主任、各分管副长、各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质量保证与诊改工作委员会,统筹设计、指导、推进学院质量保证管理工作。全面部署学的各项诊改工作;发布并推行质量标准、质量目标、质量文件、质量奖惩制度;协调、解决诊改过程中出现的重大问题;为质量保证配置必需的资源。

2、学成立质量管理办公室,配置专职人员,全面统筹、监控、督导学院内部质量保证诊改工作。

3、各二级分院成立由分院院长为组长、分院党总支书记、教学副院长、专业带头人等为成员的专业质量保证诊改小组。负责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控制与诊改工作,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标准、课程标准、课堂教学标准等。

4、确定学的质量观和质量目标,各二级分院及各职能部门不断完善各项日常工作的质量,强化各层级管理系统间的质量依存关系,形成网络化、全覆盖、常态化、具有较强预警功能和激励作用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

(二)提升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水平

加快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加强教师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提升学校教学运行管理信息化水平。强化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及数据分析报告、质量年度报告等相关信息在诊改工作的基础作用,促进学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相关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与应用,完善预警功能,提升学校教学运行管理信息化水平,并为学和教育行政部门决策提供参考。

(三)形成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文化

借鉴国内外先进教育理念及质量标准,确立全面质量管理理念,构建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和自主发展创新机制;把思想道德修养、文化素质、职业素养、职业技能等要求;把“工匠精神”、“生产精益”等企业质量文化融入到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文化中,加强综合素质考核、专业技能考核、毕业设计考核等质量监测制度建设和实施,建立完善以学习者职业素养和技术技能水平为核心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不断提升质量文化内涵。

  三、基本原则

(一)需求导向原则

根据社会需求和人的发展需求及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内在需要制定质量标准与制度,并且,跟随需求的变化和达成的状态不断修正,进一步明确办学思想、办学定位、办学理念,改善办学条件、规范学院管理。

(二)自主诊改与教育行政部门抽样复核相结合原则

依据开放的、动态的指标体系,按“态(现实状态)-里(影响因素)-表(表现指标)”的逻辑展开、通过自主诊改找准定位,调整纠偏,持续改进,融入工作全过程,同时结合教育行政部门的抽样复核,规划、设计、指导学的诊改工作,把各项诊改要素与日常相关工作紧密融合。

3全员参与原则

广泛发动、组织培训、全员参与、明确职责、细化分工,做到全教职员工树立质量意识、诊改意识,参与诊改过程,在质量标准与质量目标的指引下,人人进行自主诊改。

    四、工作规划

(一)组织培训、成立诊改工作委员会及诊改小组

1、召开学质量诊改专题会议,组织院院长和相关部门负责人学习诊改工作有关文件和方案,领会精神,明确要求。

2、组建质量保证诊改委员会和专业质量保证诊改小组,明确小组各自的职能责任,定期组织两个小组与质量管理办公室及各职能部门之间的交流沟通,确保质量保证诊改体系的系统性、全面性。

3、做好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管理人才培训。培训对象是全体教职员工,即针对领导干部、质量控制骨干和不同岗位对象的全员性、不同级的培训。

(二)建诊改架构体系

1、健全组织架构,明确部门职责,实现各级质量改进螺旋。董事会领导,书记、校长指挥,质量保证委员会全面协调,行政职能部门保证质量提升,质管办实施质量监控和诊断,学工、教辅、后勤提供服务,二级院(专业、课程、教师、学生)质量生成核心,建立质量改进螺旋。见附图1:

 

 

 

 

 

 

 

 

 

 

 

 

 

 

 

 

 

1  质量保证组织体系图

2、建立五纵五横一平台质量保证体系框架。针对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五个主体,从质量目标、质量标准、行动体系、监控体系、保障体系五个维度,准备构建“五纵五横”一平台的质量保证体系框架,明确学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重点和目标。附图2

 

 

 

 

 

 

 

 

2  质量保证体系框架

 

(三)建立内部质量保证标准体系

由学校校长带头,诊改专项小组组织,根据省级诊改工作实施方案,参考《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项目参考表》中的诊断要素,结合我实际,建立学,分院、处室(部门)两级内部质量保证标准体系:人才培养质量标准14个,专业课程教师质量标准4个,管理服务工作质量标准20个,学生综合素质标准10个,日常工作行为标准8等。全方位完善学校各项工作制度,建立简洁、高效、固化的日常工作流程,把人才质量标准、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标准等贯彻到人才培养全过程中。根据社会需求和人才培养内在要求及时修正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和目标。

(四)做好自主诊改工作

诊改工作小组及各诊改专项小组根据省级诊改工作实施方案和学内部质量保证诊改工作实施方案对学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运行情况及效果进行自主诊改,通过反馈、出示诊断报告和改进建议等方式反映学教学工作的实际情况,并进一步作出诊改方案和监督执行。同时,诊改专项小组根据学自主诊改的实际情况,及时向省教育厅申请抽样复核,并根据省教育厅公布的复核材料要求做好材料整理等相关工作的部署。

    五、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董事会把关、学党委行政牵头负责。学诊改工作由学党委行政牵头负责,根据诊改工作需要,成立学诊改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诊改工作例会,了解工作进程,解决诊改工作中出现的重大问题,修正、调整诊改工作内容;成立专门质量管理办公室,负责诊改工作日常组织、布置、协调、检查、督办。

(二)配套措施保障

1、制定基于工作过程考核的管理制度。建立诊改工作考核制度,实行项目、标准、目标责任制,将诊改工作与学日常教育教学管理、目标管理和绩效管理有机结合。

2、完善教学、管理、服务等信息化管理系统,支持工作过程考核和效果诊断。

  (三)经费保障

建立诊改专项经费制度,支持人员、资源的合理调配,给予经费保障,确保诊改工作顺利进行。

 

附件1:潇湘职业学院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改项目表

附件2: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自我诊改报告

 

潇湘职业学院

201972

1

 

 


1

潇湘职业学院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项目表(2016-2018

 

诊断项目

诊断要素

诊断点

影响因素

诊断具体内容

1

1.1质量保证理念

质量目标与定位

学校发展目标定位是否科学明确;人才培养目标、规格是否符合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是否符合学生全面发展要求;质量保证目标与学校发展目标、人才培养目标一致性、达成度。

  1. 制定“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专业建设规划、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基本建设规划等专项规划,并提交董事会、院务会、党委会、职代会通过。制定学“十三五”总体发展目标和分项目目标,制定具体的年度落实计划。

  2. 进行针对发展目标的专题调研1次,编制学发展目标市场调研报告、学发展目标定位分析报告,论证学发展目标是否符合《中国制造2025》战略要求、适应区域或行业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符合行业发展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体现学进步发展趋势。

  3. 专业(群)设置与区域、行业主导产业(链)发展对接,重点建设专业(群)与产业结合紧密,专业群涵盖的专业在校学生数量占学校总数的60%。

  4. 每年各专业分别组织人才需求调研、毕业生跟踪调查一次以上,并依据调研结论适时、适度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定位。

  5. 制定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方案体现对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原则上总课时、公共课时、专业课时、实训课时分别不低于2600、500、900、1200。形成1-2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明显特色和标志性成果。

  6. 整体上形成学目标、质量保证目标、人才培养目标三者合一的有机整体。

1

1.1

质量保证理念

质量保证规划

质量保证体系建设规划是否科学明晰、符合实际且具有可操作性;实际执行效果是否明显。

  1. 制定学、二级学院两级质量保证体系建设规划,规划涵盖招生、教学、育人、就业等人才培养各个环节。

  2. 建立目标明确、职责清晰的质量保证体系建设规划和全员参与、全过程控制、全方位展开的质量管理体系。

  3. 形成计划、执行、检查、处理(反馈)循环的质量保证运行机制。

质量文化建设

师生质量意识,对学校质量理念的认同度;质量保证全员参与程度;质量文化氛围;持续改进质量的制度设计是否科学有效,是否实现持续改进。

1.规范学生管理和教学秩序。教师无责任教学事故。学生到课率、听课率达95%以上。

2.严格执行学考试制度,探索实行教考分离,杜绝补考或重修降低质量标准和无故缺考现象。

3.领导带头参与质量管理;定期组织学生代表座谈会,鼓励教师多跟学生交流并改革教学方法;每学期组织学生参与评教至少两次;年度针对管理与服务人员在质量管理体系中履职情况进行测评与意见收集至少一次。

4.将质量文化纳入校园文化体系,并制定学质量文化建设实施方案;每年至少开展1次质量文化专题活动,形成学质量文化建设年度总结报告。

5.建立影响质量因素的诊断分析制度;每学期至少召开1次质量诊断会议,分析影响质量的主要因素,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进行改进;对改进后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评估,确保质量持续改进。

1

1.2

组织构架

质量保证机构与分工

学校、分院、处室各层面质量保证机构、岗位设置是否科学合理,分工与职责权限是否明确。

  1. 设立专门的质量保证工作机构,并制定质量保证工作机构的岗位职责。

  2. 成立学质量管理与控制办公室,并配备专兼职质量保证人员数量分别不低于3人、2人,每年校内至少组织1次质量保证人员业务培训,每年至少选送2人以上外出培训学习。

质量保证队伍

质量保证队伍建设是否符合质量保证体系建设规划要求;人员配备是否符合岗位职责要求;对质量保证机构、人员是否有考核标准与考核制度;考核机制是否严格规范;能否实现持续改进。

1.质量保证专、兼职人员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合理,熟悉教育教学规律,学校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中30%以上人员成为质量保证人员的主体。

2.制定质量保证人员分层分类考核奖惩制度,考核结果与绩效工资、评优评先、职称晋升挂钩。

3.建立质量保证人员优化动态调整机制与制度。

1.3制度构架

质量保证制度

学校、院(系)、专业、课程、教师、学生层面的质量保证制度是否具有系统性、完整性与可操作性。

1.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制定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等各方面质量管理制度。

1

1.3制度构架

执行与改进

质量保证制度落实情况与改进措施是否具体务实;质量保证制度是否不断改进和完善;是否定期发布质量年度报告,质量年度报告结构是否规范、数据是否准确;院(系)、专业自我诊改是否已成常态。

1.各项制度均明确落实主体、监督部门与责任人,且有落实情况反馈处理。

2.建立质量保证制度动态修订机制,每年年底根据实际执行情况进行修订1次。

3.每年编写学校质量年度报告。

4.二级学院每期分专业组织质量保证自我诊断,形成诊断报告并制定改进措施和登记跟踪反馈情况。

1.4信息系统

信息采集与管理

是否重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与管理平台建设;人财物是否有保障,管理是否到位,运行是否良好;是否建立信息采集与平台管理工作制度,数据采集是否实时、准确、完整。

1.建立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与管理平台且实现与学校管理平台有效对接。

2.学校每年组织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与应用系统培训至少1次,设专人负责平台管理。

3.出台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与管理的相关制度。

4.每学期末组织人员对状态数据填报的实时、准确、完整性进行核实,对不符合要求的及时进行整改。

信息应用

是否运用平台进行日常管理和教学质量过程监控,各级用户是否定期开展数据分析,形成常态化的信息反馈诊断分析与改进机制。

1.将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与管理平台作为学校日常管理和教学质量监控的重要依据。

2.、院、专业每学期依据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与管理平台开展数据分析,形成常态化的诊断与改进机制。

3.每年形成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分析报告,并对诊断与改进结果进行跟踪评估。

2

2.1专业建设规划

规划制定与实施

专业建设规划是否符合学校发展实际,是否可行;规划实施情况如何,专业机构是否不断优化。

1.制定“十三五”和年度专业建设规划。规划制定以学校事业规划为依据,体现专业群建设、体现重点建设专业特色,有效支撑学校发展和培养适应市场所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2.专业规划前进行充分的区域、行业调研,结合学校办学历史和办学优势,明确学校专业建设重点和特色,体现行业、区域内支柱产业、优势产业、新兴产业的发展要求。

3.每个专业每年重点针对专业就业岗位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和数量需求至少进行1次人才需求调研,明确专业发展方向和目标定位。

4.专业规划以高水平重点专业为龙头,重点建设1-2个特色专业群,辐射、带动其他专业(群)建设,形成学发展特色;体现错位发展理念,突出重点建设特色专业群的核心专业建设,核心专业建设水平达到全省先进水平。

5.每年度制定专业建设实施计划。

6.每年对建设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反馈、评价,实现实施过程全监控,并对建设结果进行奖惩。

7.每年开展企业调研、毕业生反馈调研等活动,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

8.严格按照最新版高职高专专业目录,逐步减少跨类专业数量。

2

2.1专业建设规划

目标与标准

有无明确的专业建设目标和标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否规范、科学、先进并不断优化。

 

1.根据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规范性文件要求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岗位升级、技术进步要求,各专业每年修订1次人才培养方案。

2.各专业明确办学规模、办学条件、办学水平具体目标;明确实习实训基地、课程、师资、教材等建设标准并按国家、行业、省级标准要求落实。

3.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明确,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确定各专业的就业优势及毕业生就业的核心岗位,明确拓展岗位,分析每个岗位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

4.课程体系与岗位标准、职业能力、职业发展匹配;课程结构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课程设置支撑就业岗位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与人才培养目标匹配。

5.重点建设特色专业群的核心专业有明确的建设目标定位。

 

条件保障

新增专业设置程序是否规范;专业建设条件(经费、师资、实验实训条件)是否有明确的保障措施。

1.制定新增专业设置程序,包括市场调研、专家论证、开设条件审核和行政决策。

2.每年对实习实训基地现状进行分析,并制订分阶段实施方案,明确改建、扩建、新建实训室数量、面积、设备、功能、建设水平等要素。

3.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基本满足专业实践教学要求,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管理与建设引入企业先进的管理方法与职业文化。

4.每年底对师资队伍现状进行分析,并制订下年度实施方案,明确目标与要求。

5.每年有师资队伍建设和实习实训条件建设经费预算,确保额度符合相关制度要求,与专业建设需求相匹配。

6.制订专业建设激励政策。

2

2.2专业诊改

诊改制度与运行

学校内部是否建立常态化的专业诊改机制;是否能够促成校内专业设置随产业发展动态调整。

1.每年开展在校学生、家长、毕业生、企业满意度调查1次以上。

2.建立学校自我诊断、行业和企业诊断的制度,形成内部质量诊断报告。

4.每年末对调研和诊断报告进行分析,找出问题,分析原因,形成有针对性的整改方案并落实。

5.初步建立校内专业评估制度并重视评估结果的运用。

诊改效果

诊改成效如何,人才培养质量是否不断提高;校企融合程度、专业服务社会能力是否不断提升;品牌(特色/重点)专业(群)建设成效、辐射影响力是否不断增强。

1.反映人才培养质量的指标明显提升,就业率95%以上、平均薪资4000元以上、就业现状满意度90%以上、企业满意度90%以上、职业吻合度80%以上、专业技能抽查完全合格、毕业设计抽查完全合格、积极参加专业技能竞赛并力争获奖。

2.专业为行业企业、当地社会培训到款额、职业技能鉴定人数、技术服务性收入、师生专利获取数量、科研项目到款数、论文发表数、为行业企业、当地社会创造的经济价值从无到有,逐年提高。

3.专业建设的成效、经验可被其它学校借鉴。

2

2.2专业诊改

外部诊断(评估)结论应用

是否积极参加外部专业诊断(或评估、认证);外部诊断(评估)结论是否得到有效应用,对学校自诊自改是否起到良好促进作用。

1.结合学自我诊断,积极参加上级主管部门、行业、独立第三方组织的外部诊断(评估)。

2.建立事后追踪机制,应用外部诊断(评估)结论,将外部诊断(评估)发现的问题,纳入自诊自改范围并积极整改,并对整改工作进行全程跟踪。

2.3课程质量保证

课程建设规划

课程建设规划是否科学合理;是否具有可行性与可操作性。

 

1.每年按照专业建设规划、专业发展目标、课程建设基础、制定学校课程建设规划和分专业(群)的课程建设规划。学校专业建设规划、课程建设规划相互衔接、相互支撑。

2.充分考虑学院特色发展,重点建设课程6门以上,省级名师课程1门以上。

3.明确学校课程建设的目标、水平、数量、类型、建设内容和要求、建设途径与措施。

4.课程建设由教务处负责,建设任务明确、具体。

5.每年根据学校课程建设规划内容制定二级学院、专业(群)的年度工作计划,并按要求落实到位。

6.每门重点建设课程确定责任人,制定课程建设方案并有效实施。

 

2

2.3课程质量保证

目标与标准

课程建设规划目标达成度;课程标准是否具备科学性、先进性、规范性与完备性。

1.每年对课程建设情况进行分类评价考核,依照考核结果给予激励。

2.课程标准开发符合各级主管部门、学校的规范要求,体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体现国家、行业企业新知识、新技术、新标准、新设备、新工艺、新产品和国际通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职业资格标准。

3.对课程标准进行实时动态调整。

诊改制度实施与效果

校内是否开展对课程建设水平和教学质量的诊改,形成常态化的课程质量保证机制;是否对提高课程建设水平和教学质量产生明显的推进作用。

1.每年组织校内外教学专家、行业企业专家、学生代表、教师代表,诊断课程建设成果,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成因,提出改进意见,形成诊改报告。

2.学、院、各专业根据诊改报告制定改进方案,对课程质量进行持续改进。

3.诊改后的课程教学实现教学方法、手段改革,体现学生在课程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倡导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及探究能力培养,突出学生职业能力目标的达成。

4.形成校级以上立项建设的重点课程、示范课堂的在线开放课程等。

 

3

3.1师资队伍建设规划

规划

制定

学校、院系、专业等层面师资队伍建设规划的科学性、一致性和可行性;规划目标达成度。

1.每年按照学、院、专业的发展目标建立相对应的师资队伍建设规划。

    2.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既充分考虑学校特色发展、专业建设和课程设置等因素,又系统地考虑专任教师、兼职教师的建设工作,明确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教师、青年教师培养任务与措施,重点突出专业带头人和双师教师的培养。

3.师资队伍建设由组织人事处负责,明确建设任务。

    4.每年根据学、院、专业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内容分解落实到学、院、专业(群)的年度工作计划中,并按照要求进行落实。

5.师资队伍整体水平达到基本办学要求上,各规划目标完成度达到90%。

实施

保障

是否能为师资建设规划目标的实现提供必需的外部环境、组织管理、资源支撑、经费等保障。

1.建立教师提升技能的激励制度,形成教师教学质量与绩效挂钩的分配制度、鼓励“双师”教师成长制度、教学名师和优秀教师等表彰制度。

2.建立吸引行业、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到学校兼职教学的制度。

3.制定学教师进修基地遴选办法,培育在高水平大学、规模以上企业建立教师进修基地。

4.教师培训专项经费达到教育部相关标准要求,并逐年有所增加。

5.建立高水平人才引进和扶持政策,吸引高层次、高技能人才来学院兼职或者任教。

6.建立鼓励教师提升科研水平、技术服务、创新能力的制度。

3

 

3.2师资建设诊改工作

诊改

制度

是否制定专兼职教师、专业带头人与骨干教师聘用资格标准;是否开展对师资队伍建设成效的诊改,形成常态化的师资质量保证机制。

1.制定专任教师引进管理办法和兼职教师聘用管理办法,专任教师的引进和兼职教师的聘用体现学校的发展方向和目标。

2.制定校内专业带头人和企业专业带头人聘任与管理办法、骨干教师认定与考核办法、“双师”素质教师认定与考核办法,明确的聘用与认定标准不低于全省的行业标准。

3.建立师资队伍建设成效诊断制度,由行资办负责师资队伍建设成效诊断工作。每年定期开展师资队伍建设成效诊断,并有效促进师资队伍建设。

实施

效果

教师质量意识是否得到提升;教学改革主动性是否得到提高;师资队伍数量、结构、水平、稳定性、社会服务能力等是否得到持续改善;学生满意度是否得到持续提升。

 

1.树立以教学质量为核心的质量观;教师主动开展教学诊改工作,积极提高教学质量。

2.所有教师积极参与课程教学改革工作;每年至少开展1次全校性的教学改革研讨会或者教学竞赛。

3.教师年公开发表教学改革论文数、立项级和省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数不低于省里有关标准规定,并逐年增加;有向全省推广的教学改革研究成果。

4.生师比、师资队伍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双师”素质教师比例、兼职教师比例、专业带头人数达到教育部和省教育厅有关规定的标准,逐年得到优化。

5.每年承担一定数量技术服务项目和应用技术研究项目,为行业企业创造一定经济效益。技术服务项目和应用技术研究项目数、技术服务款和应用技术研究项目到账经费逐年增加。每年为行业企业培训职工达到在校生规模。

6.每学期开展评教工作,学生评教满意度达95%以上。

 

4

4.1

育人

体系

育人

规划

是否制定学生综合素质标准;学生素质教育方案制定是否科学,培养目标定位是否准确;是否因材施教,注重分类培养与分层教学;是否实施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加强创意、创新、创业教育。

 

1.制定符合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要求、具体可操作的学生综合素质标准和素质教育实施方案,形成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年度报告。

2.建立学生素质测评制度,开展学生素质测评并针对测评结果开展分层培养与分类教学,形成学生素质测评学期分析报告。

3.贯彻落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工作有关文件精神,强化德育首位;制定并实施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工作方案;制定中国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计划,形成年度分析报告。

4.制定有创意、创新、创业三创教育工作方案,设置大学生创意、创新、创业奖励基金,出台支持学生创新创业的相应制度。体现三创“进课堂、进主题教育、进基地”,开设职业指导、创业指导等必修课程,建立校内外三创孵化基地。

 

诊改

制度

是否实施对育人部门工作及效果的诊改。

 

1.建立“三全”育人督导机制;制定完善的制度和实施方案。

2.开展对育人部门工作考核并根据考核结果进行处理与改进。

3.学校育人工作做到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各项工作都有制度或实施方案,将大学生素质教育与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以及其他工作同时部署,同时检查、同时评估、同时诊改,形成完善的育人工作评价反馈机制。

 

实施与效果

育人工作是否已形成常态化诊改机制;育人目标达成度;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主动学习积极性、职业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是否得到提高。

 

1.建立对育人工作定期诊改机制,诊改资料齐全。

2.定期组织开展多种类型的有利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校园活动,学生参与度高。

3.经常开展校风学风建设督查,整改措施具体到位,校风学风持续改善。

4.建立育人目标测评制度,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每学期形成育人目标完成度分析报告。

5.修订学生违纪处分方法、学生日常行为规划和学生法制、安全教育及管理规定,确保学生违纪率、犯罪率不断下降;学生群体事件发生率、责任性伤亡率为零。

6.修订学生课堂行为规范、学生社团管理办法、学生学业考核办法和学生管理工作考核实施办法,确保学生到课率、听课率、社团活动参与率、课程合格率、毕业率不断提高。

7.每年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创新创业设计大赛,并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省级职业竞赛,竞赛成绩不断提高。

8.学生初次就业率、对口就业率、就业起薪和自主创业率达到全省高职院校中上水平,力争前列。

 

4

4.2

成长

环境

安全与生活保障

是否实施对服务部门服务质量的诊改,并形成常态化安全与生活质量保证机制;学校安全设施是否不断完善;学生生活环境是否不断优化;学生诉求回应速度、学生满意度是否持续提高;意外事故率是否不断降低。

  1.学院武装保卫处、后勤处职责明确,形成以学生为本的工作制度以及各种管理制度;工作人员配备符合学生安全与生活保证需要。

2.制定对服务部门服务质量考核制度并严格实施;建立考核通报处理与改进制度。

3.重视安全工作,有维护安全稳定的综合防控机制和突发事件紧急处置预案,能够快速灵活处理安全事故;定期开展安全知识讲座或活动,学生安全意识不断提高。

4.学校安全设施完备,消防器材齐全,有专人定期检查维护,实时更新;安全通道标识清楚并时刻保持畅通;校园重点区域实现安全监控全覆盖并有专人值守。

5.新生入学时,组织开展学生安全设施设备使用培训。

6.学生公寓整洁、干净、安全,居住环境和管理制度不断完善,收费标准符合政府相关规定。

7.学生食堂干净卫生,食品来源安全可靠,每天台账记录,大宗食品采购通过招投标集中进行,杜绝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并形成了一系列管理制度。

8.建立学生诉求绿色通道和回应制度,通过校长书记信箱、召开学生代表座谈会和问卷调查等形式及时收集意见并及时处理,学生满意度持续提高。

9.定期开展校园安全隐患排查,意外事故率不断降低,杜绝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

10.建立安全教育典型案例库,每期开展安全教育专题讨论;学校相关部门建立安全事故档案,做到管理标准化、规范化、常态化。

4

4.2

成长

环境

特殊学生群体服务与资助

建立家庭困难学生、残障学生、少数民族学生等特殊学生生活保障管理运行机制情况;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体系与运行管理机制情况;能否为特殊学生群体提供必要的设施、人员、资金、文化等保障。

1.学学工处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残障学生、少数民族学生、心理问题学生等特殊群体学生档案;针对各类特殊群体学生制订专门的工作方案;“一对一”为特殊群体学生服务的工作人员;安排有针对各类特殊群体学生的专项资金,并做到专款专用。

2.有完善的学生资助体系和健全的工作机制。设有学生资助工作机构和专职工作人员;每年用于学生资助经费的总额达到教育部门的有关规定标准,并逐年增加;建有学生资助督查制度,学生资助满意度不断提高。

3.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健全。有校级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机构及场地;按教育部门有关规定配备专职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不少于1名),按规定的经费标准预算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的专项经费。

4.每年开展新生心理健康普查,建立在校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建有校、院()、学生班级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定期开展多种类型的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或心理健康教育讲座。

5

5.1

外部环境改进

政策

环境

能否促进社会资源引入、共享渠道的拓展;政策环境是否利于学校的质量保证体系和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改进与完善。

1.开放办学理念,完善合作办学的机制,有可激励、可操作的合作办学制度,有合作办学的机构与人员。

2.形成与政府、行业协同创新机制,促进所在行业(区域)制定鼓励高职院校优先利用行业企业资源的支持政策。

3.每年制定合作办学计划,积极争取各方支持,渠道不断扩展。

4.政府、行业、企业、社区等外部组织积极参与学校质量保证工作,每年形成有效的外部质量诊断报告,并采取有效措施及时改进。

5.建设企业、学,园区、学和校际联盟等协同创新载体。

6.建立按专业群配置资源的制度并建有资源共享机制。

资源

环境

是否能够促进校内办学资源的不断优化;学校资源环境能否促进质量保证体系和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改进与完善,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

1.建立以优化校内资源配置、提高资源使用效率为出发点的学校资源统一管理制度,执行情况良好。

2.每学期对校内资源使用情况进行分析并发布资源利用情况报告。

3.资源整合与调整成为学校资源配置常态,资源利用率不断提高。

4.主动争取各类奖励经费及专项经费,有效改善学校办学条件,社会影响力不断提升。

5. 重点建设特色专业群与政府、行业企业有高水平或较大影响的合作项目。

5

合作发展环境

学校自主诊改机制是否有利于政校合作、校企合作、校校合作的不断优化;合作发展的成效与作用是否不断呈现。

1.学校自主诊断改进机制运行顺畅,自主诊断改进结果及时向合作方反馈。

2.自主诊断过程中有政府、行业企业和其它院校相关人员参与。

3.产学合作的学生订单培养、专业共建、课程共建、资源共建、技术服务成果不断增加;

4.合作发展领域不断扩大,合作项目的数量与质量不断提升。

5.2

质量事故管控

管控

制度

是否建立质量事故管控反馈机制,制定质量事故分类、分等的认定管理办法,对质量事故处理及时有效;是否建立学校、院系两级质量事故投诉受理机构,制定质量事故投诉、受理、反馈制度;是否定期开展质量事故自查自纠,形成质量事故管控常态化管理反馈机制。

1.建立质量事故管控反馈制度,有质量事故预防与信息及时反馈措施,过程监控严格规范。

2.质量事故认定程序严谨,事故分类、分等符合质量改进要求,处理结果纳入学校奖惩范围。

3.学、院两级质量事故投诉受理机构及制度健全,投诉、受理、反馈程序规范,处理及时,投诉处理率100%。

4.每年对招生行为规范,学籍、成绩信息审核,平安校园创建,财务规范管理等方面开展1次质量事故自查自纠活动,院每期对教学标准落地、教学过程规范管理开展1次质量事故自查自纠活动。

5

5.2

质量事故管控

发生率及影响

学校质量事故的发生率、影响程度;处理安全事故、群体性事件的速度与能力;学校质量事故与投诉发生率是否逐年减少。

1.质量事故发生率逐年下降,质量事故处理及时有效,造成的影响可控。

2.安全事故、群体性事件得到有效防范,事故处理及时有效、未造成严重影响。

3.质量事故影响程度逐年减轻,投诉发生率逐年减少。

4. 主动接受收集社会对质量的负面评价并及时纠正。

预警

机制

是否建立过程信息监测分析机制与质量事故预警制度;

是否有突发性安全事故、群体性事件应对工作预案;

是否有近三年质量事故分析报告及其反馈处理效果报告;

1.建立人才培养全过程的信息监测分析机制与质量事故预警机制。

2.定期发布信息监测分析结果,及时进行质量事故预警。

3.对信息监测分析结果和质量事故预警事项进行及时改进,效果明显。

4.制定突发性安全事故、群体性事件工作预案;建立重大教学事故紧急处置机制。

5.近三年质量事故分析及反馈处理资料齐全,有明确的处理意见与改进措施,有效指导质量改进。

6. 质量监测信息处理系统针对性和有效性强,可以为同类院校提供借鉴。

5

5.3

质量

保证

效果

规划体系建设及效果

各项规划是否完备、体系是否科学,实施是否顺利,目标达成度如何。

1.学校各项规划逐年完备,涵盖学校的各个方面,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形成一个相互衔接,各有侧重的有机整体,较好地指导学校发展。

2行资办牵头收集整理各项规划在执行过程中的意见,并按规定程序进行修改。

3.年度工作计划有效支撑规划实施,年度总结对规划目标的达成有明确结论。对未达成的目标有原因分析与改进措施。

标准体系建设及效果

专业、课程、师资、学生发展质量标准是否完备、先进、成体系;能否在诊改过程中不断调整优化;社会认可度如何。

1.建立完备的专业、课程、师资、学生发展质量标准并严格执行,形成质量建设的基本参照体系。

2.质量标准完全响应教育部、教育厅已颁布的相关政策要求。

3.将省级专业技能抽查标准、毕业设计抽查标准融入相应课程标准。

4.质量标准体系调整的依据可靠,过程规范,参与面广,至少3年内调整一次;

5.开展学分制教学管理的探索,并取得明显成效。

6.标准体系建设得到政府、企业行业、学生与家长和社会舆论认可,相关内容被行业企业采用。

5

5.3

质量

保证

效果

诊改机制建设及效果

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是否日趋完备;持续改进的机制是否呈常态化并步入良性循环,人才培养质量是否得到持续提升。

1.形成过程控制和结果控制相结合的质量保证体系;质量保证相关制度不断完善,方法不断改进。

2.建立健全社会组织、社区和第三方专业机构质量评价和诊断机制,形成内部闭环运行并与企业需求沟通衔接的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

3.按照制度要求,常态化持续改进严谨到位,不缺不漏,不走过场,内部监测和外部反馈的人才培养质量指标持续向好,在校学生满意度和用人单位满意度持续提升。

4.每学期形成校级诊断改进综合评价分析报告,对部门和院系常态化改进效果进行考核评价。

5.教师无重大责任教学事故和造成社会不良影响的行为。

6.学校的内部质量监测指标体系得到师生的高度认可。

7.每年组织召开教学工作会议,对人才培养质量的针对性举措实效性强。

5.4

体系

特色

学校质量保证体系特色

学校自身质量保证体系能否形成特色,应用效果好,并能发挥辐射与影响作用。

1在制度体系设计、质量保证执行、质量执行诊断和质量保证改进方面形成系统特色。

2.在质量诊断与改进过程中的计划、组织、决策指挥、工作方法、信息处理及反馈、政策支持、环境优化等方面形成亮点。

3学校自身质量保证体系与学校办学定位和发展方向相适应,围内产生辐射作用。

4形成闭环质量监控系统,在组织、程序和制度层面确保人才培养质量随机检测、实时反馈和持续改进。

 

注:1.本表设5个诊断项目,15个诊断要素,37个诊断点。

2.“数据管理平台相应编号”所列的各指标编号,起引导作用,不是规定或标准。

1

 

 


2

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自我诊改报告

(参考格式)

学校名称:潇湘职业学院

一、自我诊改工作概述(500字以内)

二、自我诊断与改进报告表

诊断项目

诊断要素

自我诊断

意见

改进措施

改进成效

1体系总体构架

1.1质量保证理念

 

 

 

1.2组织构架

 

 

 

1.3制度构架

 

 

 

1.4信息系统

 

 

 

2专业质量保证

2.1专业建设规划

 

 

 

2.2专业诊改

 

 

 

2.3课程质量保证

 

 

 

3师资质量保证

3.1师资队伍建设规划

 

 

 

3.2师资建设诊改工作

 

 

 

4学生全面发展保证

4.1育人体系

 

 

 

4.2成长环境

 

 

 

5体系运行效果

5.1外部环境改进

 

 

 

5.2质量事故管控

 

 

 

5.3质量保证效果

 

 

 

5.4体系特色

 

 

 

校长(签字):                                             

注:1.报告内容必须真实、准确。

2.每一诊断要素的“自我诊断意见”需阐明目标达成程度,主要成绩,存在问题,原因分析。总体不超过500字。存在问题与原因分析应占一半左右篇幅。

3.每一诊断要素的“改进措施”需突出针对性、注重可行性。总体不超过200字。

4.每一诊断要素的“改进效果”指实施改进措施之后已经显现的实际效果,不是预测或估计成效。如果措施尚未实施,请加说明。总体不超过200字。

5.自我诊改务必写实,无需等级性结论。

1

 

 


收藏本页
717银河优越会